2022-02-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面环山、峰峦连绵,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该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迁徙的通道上,鸟类资源也非常丰富,海陀山脊是赤城县和北京市的分界岭,山阳为松山自然保护区,两区联袂,以山为本,阴阳结合,构成了一座雄浑壮阔的绿色宝库,像一面区大的屏风横亘于首都之北,成为抵御沙尘暴入京的重要防线。
横亘于首都北京西北的绿色屏障--大海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河北省赤城县西南,距北京100公里,总面积达11224.9公顷,主峰海陀山海拔2241米。
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42′40″~ 115°53′45″,北纬40°30′35″~40°39′45″之间。该保护区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植被垂直地带性和生物地理区系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保护区地处温带,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
保护区前身为大海陀国营林场,鉴于该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1999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北省大海陀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国务院国办发[2003]54号文件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海陀地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拔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与县城相比,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具有冬寒、夏凉、春秋短促的气候特点,是本县的低温区之一。
该区属典型的北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在华北地区有很强的代表性。由于这里的气候垂直带谱明显,因而其植被也呈垂直带分布,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排列:海拔1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500-1800米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800-2000米为寒温带针叶林带,海拔2000米以上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海陀山地质历史久远,现代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该保护区属典型的北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在华北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林相保存完好,物种繁多,松桦成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各种动植物2000多种,单位面积区系种类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数的27倍以上。
植物资源
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05科380属713种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8属26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88科358属682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即核桃楸、黄檗、刺五加、野大豆等,另外还有脱皮榆、天麻、紫椴、党参、柴胡、毛丁香、五味子、白头翁等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53科184种(含亚种),其中,兽类15科29种,鸟类26科125种及亚种,爬行类5科15种,两栖类2科2种,鱼类2科13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斑羚、白肩雕、金雕、勺鸡、鹰、隼、鹗等共计15种。
斑羚外形似家养的山羊,但身体粗壮,四肢也粗短,体长95-130厘米;重量35-42千克。蹄狭窄。吻鼻端裸露的面积较大,向后伸到鼻孔的后角。为典型的林栖兽类。斑羚一般早晚觅食,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以及苔藓等为食。吃食后到山谷溪流去喝水,白天隐蔽在视野开阔而又离取食地点不远的地方休息。
鱼鹰又名鹗。是隼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鸟类动物。体长1.5-1.7米,体重1-2千克。嘴黑色,头白色,顶上有黑褐色细纵斑;飞行时,双翼呈狭长型,翼下为白色。活动于水库、湖泊、溪流、河川、鱼塘、海边等水域环境,主要以鱼类为食。可以潜水捕食多种鱼类,常在天气晴朗之日,盘旋于水面上空,定点后俯冲而下,再将捕获的鱼带至岩石、电杆、树上等地方享用。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较多,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价值。保护区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使濒危动物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极有利于豹、斑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较为完好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也可作为冀北山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示范。保护区的建立还对改善潮白河流域上游的水源涵养功能、保障北京水源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与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连片,共同构成北京市防风、阻挡沙尘暴的天然屏障,是北京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以上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